通过示意图可以看出,CDN网络平台的访问模式与传统网络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全球负载均衡系统管理下的边缘服务器集群。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利用全球负载均衡系统和边缘集群的存储、计算能力;减少网络的传输;从而达到就近快速的数据访问。看似CDN网络客户访问模式与安全的联系不大,毕竟CDN架构不是为了网络安全而专门设计的。
但是,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重要环节:如图二所示,用户与网站源站点之间,是通过CDN边缘节点的缓存服务器相连。也就是说,CDN在用户与源站点之间建立了一个屏风。任何的用户访问都是直接指向CDN边缘节点,或者通过CDN边缘节点向源站发送或接受数据,而不是传统上向源站点发送。这就是说,CDN网络的访问模式很好地对源站点进行了“隐藏”。从根源上(网络结构上)避免了源站点受到攻击的可能。
此外,在CDN网络的边缘节点上,构建有功能强大的防火墙与入侵检测设备。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防范作用。而CDN网络的节点智能管理、缓存备份等功能,不仅可以为金融企业网站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还可以为网站提供稳定、健康的应用环境。可以说,CDN网络有助于从基础上解决困扰金融企业多时的网站信息安全问题;为金融企业网站应用在安全、稳定、优质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应用思路和解决方案。
快速、健康---金融企业网站的基础
如果说安全是金融企业网站支柱之一,那么健康的网络应用环境则是金融企业网站运行的基本保障。那么健康的网络环境是指什么?健康与安全的关系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两者就好比建筑物的支柱与地基。事实上,数据的安全也并不仅指恶意攻击、灾害防护这些显而易见的安全问题;还应该包含着对于网站、数据健康、稳定的运行要求。这其中既有客户访问体验的诉求,更包含着金融行业特殊的行业需求特点。本文开始时分析过,金融企业网站除去安全因素外,还有快速便捷、冗余能力强、智能化程度高、应急机制灵活可靠等需求特点。做到了这些方面,才能说构造了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以期货行业网站为例,大量的访问请求以一种无序的、不定时的方式被提交到源站点。每逢节假日之前,或是重大事件发生之后,甚至是每个交易日开始和结束之前,访问量都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增长。而且这种访问量增长并不稳定,峰值与谷底之间往往有巨大的差距。通常情况下,期货公司会采取增加网站带宽、增加服务器数量、增加存储备份等方式解决诸如访问慢、数据处理时间长等问题。但是通过实际应用可以发现,带宽的增长永远赶不上需求的增长;单纯服务器数量的增长也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高昂的带宽与硬件成本和较低的应用率之间矛盾重重。
即使是在一些信息技术发达国家,金融企业网站的建设也是一个难题。据有关机构统计,一个金融企业网站的投资中65%是用于运行、管理和维护;25%投资用于没完没了的系统升级;只有10%投资用于创新应用。算一算每年投入在网站的投资,几乎给人以花钱买难题的感觉。究其原因,症结就在于所有的负载,都集中在了网站源站点这一个点上。
通过前文CDN网络拓扑图及其运行机制的描述可以看出,CDN网站加速平台很好的解决了负载问题。它在源站点之前建立了一个基于公网的内容分发网络,通过对于访问申请的分析与重新定向,将原本汹涌而来的“洪水”进行了分流;数据内容(信息)被分布在了遍布全国的边缘节点之上,用户可以就近的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同时用户访问操作几乎可以不必占用源站点的带宽、存储和计算资源,这些资源已经由边缘节点的服务器群进行了提供。而每一个边缘节点只需要支撑本地(附近)的有限用户群即可。此外,通过CDN加速平台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动态数据的加速问题。例如实时的行情、交易信息。
就这样简单,一个CDN加速平台使得企业网站的访问速度提高了,用户的访问体验获得了提升;系统的成本降低了,原本高昂的信息维护与升级费用,系统资源购买费用大幅削减;网络更加稳定,更多新的业务,更多直观、生动的服务内容得以实现;智能化的节点控制,可以让网络针对每一个细微的波动或者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以确保每一个访问申请的高效执行;更多的资金与资源被解放出来,深度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得以实施。
今天,金融信息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原本高成本打造而来的“金融信息孤岛”已经不再适应现在金融信息化发展的需求。金融行业跨平台网络互联技术;共享和处理技术;金融信息系统综合和集成技术;网络化的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防范技术;金融信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与辅助决策技术以及金融信息安全技术组成了未来金融信息化的关键技术。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低成本、高冗余已经成为了金融企业网站未来的发展趋势。
更加安全的网络模式;更加出色的访问体验;更加低廉的应用成本;更加贴近用户的应用服务;更加宽广的业务模式……这就是CDN能够带给金融企业网站的。 |